个性的设计、考究的剪裁、科技感十足的面料……不久前,诸多中国服装品牌亮相纽约时装周。潮,是很多时尚界人士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纺织品尚不能自给。今天,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拥有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科技、设计、品牌等水平与日俱增。
2019年9月,法国巴黎。中国服装品牌之禾首家全球旗舰店落户著名时尚街区——乔治五世大街。这里不仅出售来自中国的时装,更成为展示东方文化与艺术的时尚空间。
从成立海外公司、收购西方时装品牌Carven到开设海外旗舰店,近年来,之禾不断迈出国际化步伐。“我们要将天人合一的品牌理念和自然敬物的东方哲学传递到更多地方。”之禾创始人叶寿增说,中国时尚正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纺织工业基础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
1949年,我国仅有58个大型纺织厂或加工点,纺织品不能自给。今天,我国早已变成全球最大的服装制造国和出口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18年,生产服装超过450亿件。
产业的规模大了,服装的多样性同样远超想象,不仅种类多、款式新、色彩艳,面料也慢慢变得舒适。个性定制、智能穿搭等创新十分活跃。中国服装品牌不断壮大,中国时尚影响力显著提升。
李宁、波司登等先后登陆国际时装周,中国服装设计师与诸多领域跨界合作,催生不少潮牌与爆款。《百度国潮骄傲大数据》显示,“国潮”“原创设计”等成为国产服装品牌新标签。
巨变的背后是与日俱增的制造实力、逐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明显提升的附加值与话语权。
“从制造到创造,产品到文化,70年中国服装业内涵不断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愈发广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
健康环保的玉米纤维面料、亲肤舒适的石墨烯印花面料、智能科技的感温感光面料……刚刚闭幕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上,一项项面料科技“革命”引发业内关注。
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制造仅有棉、麻、丝等为数不多的传统材料。今天,我国年产化纤5000万吨,占世界产量超70%,诸多创新型面料研发生产走在世界前列。
“一块布”的创新折射了服装业巨大的科技变革。从协同设计、数码印染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今天,服装业正成为创新要素汇聚地。
海尔联合中国服装协会以及百余家服装企业组建中国服装物联生态联盟,成立衣联网生态平台,以服装为媒介,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将生产、销售、洗护等数据有机衔接,加速产品服务的创新迭代。
海尔衣联网生态平台负责人李洋说,目前已有1800多家企业入驻平台,上半年,衣联网生态收入同比增长15倍。
把产业变成生态,将服装的外延不断拓展,围绕产业链及相关领域的创新不仅加速产业变革,更拓展出全新市场与空间。
扫码登陆、点击测量,仅需2秒,三维人体测量仪就能获取28项身体数据,并在1分钟内形成报告。科技公司奥比中光副总裁孔博说,应用3D摄像头和解决方案,诸多服装企业已采用智能量体设施,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提供助力。
大规模铺开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加速跨界融合,产业集群升级“特色小镇”……工信部调研显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率先在纺织服装领域推开,服装业正成为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先行产业。
今天,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1/3以上。
国内服装品牌之禾收购老牌法国时装Carven、如意集团收购Bally等国际知名品牌……慢慢的变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
日趋频繁的国际合作推动服装业自我进化,对供应链的掌控也让中国服装业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以服装制造企业申洲为例,从纱线研制、协同设计到数码印花、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凭借对全球针织运动服饰供应链的掌控,申洲成为诸多国际大牌背后的“巨人”,不仅在世界产业链上占据核心位置,更保持着极为稳定的利润率。
从解决老百姓穿衣到推动时尚中国建设,一直在升级的消费需求同样加速中国时尚“线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808元,比1956年增长53.6倍。与之相对,全国已有超过200所本科院校设有服装设计专业,从事服装设计的设计师超过100万人。
今天,慢慢的变多的中国设计师扬名海内外,百姓对时尚的热情和参与度慢慢的升高。抖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国货品牌内容量增长807%,传播量同比增长188%,刺绣、旗袍等时尚相关的关键词热度排名前列。
从中国服装到中国时尚,70年的变迁凝聚了创新与奋斗,铺就了“美丽事业”。站在新起点,坚定创新升级,加速与信息技术深层次地融合,融入文化积淀,中国服装业将迎来更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