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湖映路的“拾己工作室”,张玲(左)和欧阳小力正在为春款新衣选择面料。(摄于2024年2月23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在渝北区湖映路,有一家小小的服装设计工作室,由两个重庆妹儿共同开设。开张8年,这家名为“拾己工作室”的小店已积累了500多名不断回购的忠实顾客,营业额最高时单日过万元。
尽管可完全把小店“变”大,工作室的设计师张玲和主理人欧阳小力却主动选择“断舍离”,坚持要做一家小而美的“百年老店”。
当时,张玲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后,在家具公司担任设计师,空闲时常常流连于商场的服装柜台和服装店。她对服装面料很敏感,上手一摸衣服,就能判断出是天然材料还是人工材料,各种材质大致占比多少。
有一天,张玲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自己最喜欢衣服,又学过设计,何不辞职去专门搞服装设计?
张玲的想法,遭遇了身边不少人的质疑:用兴趣爱好来创业,行吗?就算设计出了衣服,谁来做?卖给谁?
但张玲始终放不下对服装设计的热爱。2015年,她在一次小区活动中认识了同样有志于服装设计的邻居欧阳小力,两个重庆妹儿一拍即合,决定开服装设计工作室。
但是,创业二字,说来轻松做来难。从头开始设计服装、打版、裁剪、出样衣……对张玲来说,这是隔行如隔山一样的挑战。
2016年,张玲的儿子出生了。她一边带娃,一边恶补服装设计知识。常常是白天带娃,晚上等娃睡了再“挑灯夜战”。大半年时间,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学习强度堪比备战高考。
要把设计变成衣服,还需要更加多同伴。张玲和欧阳小力多方寻觅,找到了一位从深圳回重庆发展的有20多年从业经验、专业的服装打版师,又通过打版师找到了资深的服装制作工人。
团队组建起来后,她们选择把店开在两江新区金山意库——这里聚集了许多设计师和特色店铺,慕名而来的消费者也愿意为独特的设计买单。
当时,微信朋友圈正火,张玲和欧阳小力在朋友圈打起了广告,从朋友、同事、同学开始“引流”。
“当时用朋友圈卖货的人不少,但我们自信不会‘泯然众人’。”张玲说,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有两点:坚持个性化的设计、使用天然面料制作衣服。
这件样衣是一件戗驳领小西装,张玲在设计时加入了垫肩,视觉上让穿着的人肩膀更宽;配合细腰带,更是凸显出“倒三角”般的好身材。同时,西装的后身留出了余量,不紧绷又衬托背部曲线。衣摆部分做了拼接,让本身较为柔软的桑蚕丝面料更显挺括。
“我们的核心消费者是都市女性,对她们来说,衣服不仅仅具备保暖等实用性,更是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外在载体。”张玲说,因此,设计要在修饰身材的同时,突出潇洒利落的力量感。面料则要选择纯天然的材质,与设计一起营造“刚柔并济”的效果。为了选面料,张玲不仅常常跑出重庆,甚至还会跑出国,对接大牌服装的面料工厂。
在设计和面料的“加持”下,工作室逐渐打响口碑,积累起稳定的客源,前来定制衣服的客人几乎天天都有三四拨,许多人还问她们开不开分店。
按说生意好是好事,张玲却说自己产生了隐忧——自己本就是“半路出家”,能吸引客人,靠的是不断学习知识、了解最新潮流,再融入设计中。但由于生意好,天天忙着完成订单,已经绝对没了学习、充电的时间。长此以往,工作室会不会失去个性和特点?
新冠疫情期间,客人少了,张玲却觉得找回了更多属于自身个人的成长的时间。她和欧阳小力决定:主动“断舍离”,不开分店,专心做好一家店。
2月23日,记者来到拾己工作室。这里的空间紧凑,原木色装修的室内萦绕着轻柔的音乐声。三面全身镜前,样衣旁摆放着绿植和鲜花。
“打造社会化媒体账号、搞直播带货等,我们大家都认为不是小店的立足之本,不跟风。”张玲说,开店近8年,她们深感小店要有特点才能存活,而她们工作室的特点是个性化、适合都市女性的服装设计以及闲适包容的氛围。因此,工作室不仅没有“养号”,反而主动和互联网热点保持距离,踏踏实实搞设计、学知识。
当然,她们的“断舍离”也不是自我封闭——在她们主动选择“断舍离”的同时,设计、质量和服务仍然在线。本月,张玲和欧阳小力还要去上海参加一个专业的服装面料展览,了解行业最新动向。
做衣服和喝茶有啥关系?张玲说,现在的工作室面积有160多平方米,比在金山意库时的店铺更大。因此,更有条件充分提供具备“情绪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如何理解“情绪价值”?张玲解释,都市女性来工作室,她们的需求不只是买衣服。有了茶室,她们除了做衣服,还能邀约三五好友一起喝茶、赏花、聊天,共同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获得舒适、放松的内心体验,脱离日常的快节奏。
在张玲看来,经营小店重在专注本业,“少即是多”。今后,她和欧阳小力准备用“文火慢炖”的方式,努力地把小店打造成有口碑的“百年老店”。
两江新区星汇当代美术馆推出《我只要一个符号》《SOFT OUTLINE浮量》双展
中秋消费观察②体验非遗手工、拍中式全家福……今年中秋“新中式”消费热辣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