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品牌和服装产业的关系紧密、相辅相成,良好的产业配套是品牌发展的前提,而优秀的品牌也将带动产业的积极转型。中国服装品牌在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将促进中国服装产业结构性改革与升级的整体进程,并将协同中国轻工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产业的一起发展,持续提升“中国创造”的实力、赋能“中国制造”。换言之,服装品牌作为服装行业的重要组成,其影响力同样是行业影响力的证明。因此,推动中国服装品牌的创新发展将是壮大服装产业、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的直接路径。
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国服装文化已变成全球流行文化中难以忽视的力量。服装品牌作为社会意识、创新精神的折射,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服装品牌的良好发展,将成为补充中国青少年美学教育、促进创新思维和自我表达的素材。在流行文化中,更将成为主流价值观广泛传播的载体。
当先进的科学理念、成熟的生产技术、多元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光添彩时,中国服装品牌相互之间的竞争格局也越发激烈。因而,不断挖掘民间传统文化、活化文化要素,并以此作为助力品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极大助益中国服装品牌集群整体水平的提升。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核心力量是设计表达能力。这不仅是品牌连接艺术与技术的桥梁,更能帮助品牌兼顾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引领性。通过设计表达能力,品牌能拥有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唯有释放创新活力,才可以帮助中国服装品牌拥有区别于他国品牌的实力和价值。因此,发展服装品牌也是不断放大服装文化的辐射效应。
精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中国服装品牌弯道超车,进入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竞争力、将“管理技术”转换为“运营艺术”的新阶段是当前服装品牌正在探索的重要发展内容。在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是品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在核心竞争力的优化过程中,妥善利用好新型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服装品牌的升级走向。受新零售赋能,以消费者价值体验为核心,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方法的智慧销售模式无疑将成为服装消费的新方式。
在消费迭代的宏观背景下,许多服装品牌开始利用AI与大数据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当前,AI和数字化技术已成为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重要代表。特别是如同射频识别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服装供应链的智能化升级速率,进一步提升了服装产品的生产、运转、更新和管理效率。中国服装品牌在国内服装消费市场中具有较明显的“金字塔”分布现象,即数量最多的大众服装品牌往往面对的竞争压力越大、单品的利润空间则越为有限;定位越高端的品牌,品牌溢价越高却目标受众越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服装业的整体附加值。然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精准地突破既有的常规限制,在设计中推陈出新,有利于服装品牌的发展优化与市场成长。人工智能技术的勃发将为中国服装、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提供了世纪难逢的机遇。在强大的供应链基础上增加人工智能的“柔性智慧”,将精准提升中国服装品牌整体水平。
服装产业与服装品牌的关系紧密。从服装加工到品牌营造,这代表着中国服装产业实力的一直在升级。当前,应该不断发挥品牌对于服装产业的市场资源优化作用。由品牌出发,不断整合装备、产品和技术,在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发力度,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同时,打造一流的中国服装品牌,慢慢地加强中国服装品牌的竞争优势。
品牌,不是简单的商业宣传,而是对产品的质量的承诺。在营造品牌形象的同时,深挖创新精神,打造“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例如,应创新开发自然纤维、化纤、化纤混纺的新型纱线、面料、织法,并探索多功能复合、混纺等技术的高仿真、超仿真系列新产品,形成服装制造深加工态势。与此同时,抓好研发设计、材料利用、工艺改进等关健技术,促进纺织、印染、后整理等行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在服装优势企业中,建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生产线和数字化的智能化生产系统。推进纺织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建设。整合供应链、设计、生产、销售相关的智能化管理环节,建立“云仓库”,推广电子商务,形成全新的产品研究开发模式,帮助服装品牌实现“无忧发展”。在此基础上,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品牌走出去”为契机,布局全球服装产业链,形成优势的跨国产业链。
中国服装品牌国际话语权与形象地位的提高,一定要通过无数中国服装品牌勠力同心、精诚协作而获得。因此,打造理念先进、内涵深厚的中国服装品牌是中国服装业现代化当前发展的必然目标。帮助已具有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优秀中国服装设计品牌沉淀自身优势,挖掘、整合品牌内涵以形成更具区别性的品牌特征,助力优秀的服装设计品牌继续拔尖,进而成为中国服装品牌进入国际流行体系的主要力量。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服装品牌文化将以更全面与强势的文化张力,倡发、制造、引领带有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美学特色的国际时尚潮流。与此同时,在推动大数据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品牌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奏响“科技与风尚”之歌,运用“技术与艺术”的时代音符,再创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辉煌。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设计美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Z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