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步智能工厂,如高铁轨道一样的智能吊挂系统穿梭于三层楼中。不一样的颜色、大小、材质的布料裁片被吊挂在衣架上,精准流转到相应工位。之所以能最快每18秒下线一件衣服,特步自主研发的柔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无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十条生产线都接入同一个‘大脑’,根据特步的全品类订单,不论是夏季的T恤,还是冬季的棉服,‘大脑’可以按需随意组合不同产线,建立快速反应的柔性供应链,这在行业里是首创。”特步集团制造事业部总经理汪剑介绍。“传统流水线是单一模块,智能工厂是模块化协同,从铺布、裁剪、配料、车缝、整烫到包装、装箱,每个环节就好像汽车零部件,在不同空间各司其职,‘无界’把所有的环节串联起来,人、硬件和软件有机配合,精简不必要的工序,大幅度的提高产值、利润和员工效率,整体生产效率提升近20%。”
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高度智能化,是“无界”得以丝滑运行的重要保障。智能吊挂系统将传统的人工搬运升级为“集中挂片+智能运输”模式,结合科学的产线排布,车缝生产效率提升15%,自动化运输比例达到100%;引入箱式仓储智能机器人,实施全柔性货箱方案可追溯、可集成、更高效,降低15%的人力成本,同时实现存储力的3倍提升……
不仅在特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慢慢的变成了泉州鞋服行业的“必修课”和“必答题”。
全球最轻的“太空跑步鞋”重量仅99克,比一包薯片还要轻;承重可达1吨的举重“吨位鞋”;全球最轻、最透气的短道速滑比赛服,可360度防切割……在安踏集团博物馆,一项项科技感十足的产品非常吸睛。
这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不仅源于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与创新,也离不开智能化制造、物流环节的匹配。在安踏集团智能工厂里,各种服装配件沿着轨道在空中“飞”,5G运料机器人闪着灯在地上“跑”,通过数智化生产系统和AI系统,对大量数据来进行分析,其服装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了25%。与此同时,安踏集团物流引进全球领先的自动化设备及数字化信息技术,人员效率是传统物流作业模式的3倍。
一屏看透工厂生产,在361°的5G智慧工厂车间已经是员工们“驾轻就熟”的操作。工厂的一块块大屏上,订单数量、日产出量、日检验量、品牌合格率等关键生产环节的重要数据,都以柱状图、曲线图等形式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5G网络+云服务+边缘云+端”的协作方案,消除数据“孤岛”,打造了361°的数字“大脑”,完成生产流程的协作管理。
在利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近万平方米的车间里,只有不到200名的员工。他们要完成布料的剪裁、模板化制作、缝制,以及成品的检验、包装入库等工序。利郎生产制造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柯荣欣介绍,智能工厂的每个楼层都有一台显示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自动排产排序,一目了然,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泉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的一项项举措逐渐收获“果实”
从原材料、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物流运输等多方面,如今,慢慢的变多的泉州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不断突破传统模式、推陈出新,靠科技“出圈”,用数字赋能。
去年,《泉州市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出台,提出到2025年,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打造5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泉州市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字化赋能若干措施》提出,每年安排5000万元市级产业数字化专项资金推动企业智改数转;《泉州市贯彻落实福建省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工作方案》也提出对获评国家级、省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的项目,给予奖励。
泉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的一项项举措逐渐收获“果实”。
2023年泉州数字化的经济总规模超6700亿元,占GDP比重超55%;服饰、鞋业、机械、建材等产业的“5G+”应用场景持续涌现,产业数字化规模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国家级、省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企业项目、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累计数均位列全省第一;全市超5400家规上工业公司参与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利用新兴的数智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产业加速融合,正在构筑新的发展优势。